
蒙牛是中国领先的乳制品供应商,专注于研发生产适合国人健康的乳制品,全球乳业10强。 蒙牛乳业成立以来,已形成了拥有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奶酪等多品的产品矩阵系列,拥有特仑苏、纯甄、优益C、未来星、冠益乳、酸酸乳等产品。
截至2017年12月,蒙牛根据市场潜力及产品策略布局产能,在全国建立了38个生产基地,新西兰海外1个基地,年产能合922万吨。2017年,蒙牛实现收入601.56亿元。高端UHT奶、低温酸奶份额保持领先。
2009年7月,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入股蒙牛,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中粮的加入,推动了蒙牛“食品安全更趋国际化,战略资源配置更趋全球化,原料到产品更趋一体化”进程。
2017年7月12日,全球最大的专注于农业与食品相关产业的商业机构之一荷兰合作银行发布了2017年“全球乳业20强”榜单,蒙牛乳业连续9年再度入榜,跃居榜单前10强,排名上升一位。
2018年3月27日,蒙牛发布了2017年业绩报,总收入为人民币601.556亿元,比2016年的537.793亿元增长11.9%;净利润20.478亿元。
2019年8月28日,蒙牛乳业在港发布2019年中期业绩公告。期内,蒙牛实现销售收入398.572亿元,同比增长15.6%,实现净利润20.769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液态奶收入同比增长14.4%,增幅远超行业水平。
作为全球乳业十强蒙牛乳业旗下的高端冰品,蒂兰圣雪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高端冰淇淋品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蒂兰圣雪于2017年实行了从产品品质、包装、到销售渠道的全面升级。
坐拥蒙牛强大的黄金奶源地,蒂兰圣雪摒弃传统奶粉制造模式,采用优质纯牛奶作为主要原料,让营养更新鲜。甄选全球优质食材,带来世界级的味蕾体验。
蒙牛还有反超机会吗?
卡塔尔世界杯落幕,蒙牛乳业(02319.HK,以下简称“蒙牛”)“赢麻了”。
12月19日凌晨,阿根廷队击败法国队,夺得世界杯冠军。与球迷一样激动的,还有赞助商。在决赛上,阿根廷队的梅西、法国队的姆巴佩都是蒙牛的代言人,无论是谁取得最后胜利,蒙牛都会是本届世界杯的赢家。
从回忆杀短片预热,到世界杯32强的定制包装产品,再到“无论谁进球都来找蒙牛”的活动,从品牌到产品,蒙牛靠着世界杯营销猛刷存在感。
不过,近年来疯狂跨界营销刷足存在感的蒙牛,为此付出的营销代价也不小。尽管花费了大笔营销支出,蒙牛与老对手伊利的差距还是在逐渐拉大,蒙牛还有反超机会吗?
01 频频跨界营销
作为快消品,乳制品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乳企想要提升业绩很大程度上依赖大规模的营销手段。
体育营销成为了财富密码。以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为例,根据FIFA(国际足联)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全球共35.72亿人观看,其中我国共6.56亿人观看,花费时长达43.7亿小时,网络播放量为134亿次。
在这届世界杯上,蒙牛成为了世界杯历史上首个乳业官方赞助商。蒙牛在财报中表示,受益于产品创新、布局完善及世界杯推广营销带来的销量增长,集团在2018年实现收入689.77亿元,同比增长14.7%。
卡塔尔世界杯的流量远超上一届。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曾预计,本届世界杯在全球预计将有50亿人观看,远超4年前的35亿人。据Quest Mobile数据,本次世界杯,抖音和咪咕视频均从央视总台获得世界杯转播权,算上央视频和抖音极速版,四大平台覆盖了全网近七成用户,共计8.29亿人。
除了世界杯外,蒙牛还与其他体育赛事紧密捆绑,如足球、篮球、田径、游泳、自行车等体育项目。在今年初,蒙牛给女足奖励1000万元奖金,借助代言人谷爱凌夺冠的热度,上线纪录片、推出联名款产品,也不断加强着体育+蒙牛的品牌印象。
除了体育外,影视综艺也是蒙牛营销的一大阵地。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开始,《十二道锋味2》《花儿与少年2》《极限挑战3》等综艺节目,《青春有你》《创造营》两大偶像选秀系列节目都有蒙牛的赞助。
大规模宣发,也让蒙牛的广告及宣传费用高企。财报数据显示,蒙牛在2019年~2022年上半年期间的广告及宣传费用分别为85亿元、68.03亿元、72.08亿元、45.16亿元,3年半时间累计支出270.27亿元。
然而在这几年的宣发中,蒙牛并不顺利。2020年,纯甄代言人罗志祥被爆出负面事件,蒙牛紧急更换代言人;同年,蒙牛真果粒代言人肖战因“227事件”商业价值受损;2021年,蒙牛赞助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将产品蒙牛真果粒与投票绑定,结果引发倒奶事件,节目最终停播,负面影响也从节目传导至蒙牛品牌自身;2022年,李易峰翻车,蒙牛真果粒宣布终止与李易峰的所有合作关系。
2019年~2022年上半年,蒙牛营业收入分别为790.3亿元、760.35亿元、881.42亿元、477.22亿元,增速分别为14.6%、-3.8%、15.9%、4%,增速呈现一定的波动趋势。
02 奶粉业务“拖后腿”
蒙牛的产品布局主要包括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及奶酪产品。
其中液态奶是蒙牛的基本盘。2019年~2022年上半年,液态奶的营收占比分别为85.9%、89.1%、86.8%、83.1%。冰淇淋、奶粉及奶酪产品至今的营收合计贡献不足15%。
蒙牛的老对手伊利的多元化则领先一个身位。2022年上半年,伊利液态奶的营收占比67.59%,低于蒙牛同期的83.1%;奶粉及奶制品业务被视为第二增长线,营收占比19.02%。可见,伊利的多元化业务比蒙牛顺利不少。
蒙牛在营收和利润规模上,都不断被伊利拉开差距。2012年,伊利以59.11亿元的营收差距反超蒙牛。到2021年,双方的营收差距已经扩大至224.53亿元。
从业务布局来看,在2022年上半年,蒙牛液态奶营收396.65亿元,伊利液态奶营收为428.92亿元,两者的营收差距并不大。可见蒙牛被伊利拉开的差距大多源于多元化业务。
在蒙牛的规划中,鲜奶、奶粉、奶酪要实现百亿规模,会成为蒙牛的增长点,但除了鲜奶外,两大业务基本靠收购实现布局。
奶粉方面,蒙牛在2010年收购君乐宝51%股股权,3年后收购奶粉品牌雅士利。2019年蒙牛出售君乐宝后,又收购澳洲奶粉品牌贝拉米,并在后一年获得了中文标识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许可。通过收购,打造了“雅士利+贝拉米”的奶粉矩阵,但显然收购而来的奶粉业务并未让蒙牛在奶粉市场占据优势。
财报显示,蒙牛奶粉板块2022年上半年收入18.94亿元,同比下滑约25.64%,营收占比由5.6%下降至4%。
控股妙可蓝多,则成为蒙牛发力奶酪的重要途径。今年8月的一次投资者交流会上,妙可蓝多董事长卢敏放表示,蒙牛作为公司的大股东,把妙可蓝多当做奶酪业务的唯一运营平台,希望妙可蓝多成为奶酪品类的绝对领导者,目前妙可蓝多的头部优势已经显现。
但目前来看,奶酪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在财报中,奶酪业务被归入其他分部,2022年上半年整体收入22.59亿元,营收占比仅由2%提升至4.7%。
03 巨头竞争激烈
针对液态奶“基本盘”,伊利和蒙牛的业务动作有不少共通之处,在液态奶的各条战线上的竞争不可避免。
高端常温奶上,蒙牛的特仑苏遭遇伊利的金典;高端常温酸奶上,蒙牛的纯甄与伊利的安慕希抢夺市场;低温酸奶上,冠益乳和畅轻打得火热。
在增强基本盘上,伊利和蒙牛的打法相似,但在找寻新的业务增量方面,他们又有明显差异——伊利优先做大了奶粉业务,蒙牛奶粉、鲜奶、奶酪齐头并进。
在奶粉方面,蒙牛搭建了“雅士利+贝拉米”的品牌矩阵;在鲜奶方面,蒙牛依靠“每日鲜语”与“现代牧场”两大品牌,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在奶酪方面,蒙牛控股的妙可蓝多是奶酪龙头。
伊利的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包括在奶粉、奶酪、低温奶等全品类行业第一,目前伊利在低温鲜奶的布局较慢,但在奶酪市场则强势突进。
在伊利2022年中期业绩会议上,投资者关系部总经理赵琳表示:“上半年,我们的奶酪收入增长超40%。根据尼尔森数据,市场零售额份额同比提高近4个百分点,已经成为行业第二。伊利的目标是成为该细分市场第一。”
伊利来势汹汹,蒙牛如何抵挡?
就乳业而言,通常靠营销手段打开市场知名度和接受度,但这种手法简单粗暴,很难长久维持乳企的市场地位。在愈发内卷的市场下,提高创新能力才是突围的一个关键点。
但蒙牛的研发费用却较低。2021年,蒙牛的研发费用3.56亿元,远不及广告宣传费用。
研发投入不高,蒙牛的产品能力似乎在逐渐减弱。自两大单品特仑苏、纯甄诞生以来,蒙牛尚未培育出新的百亿级单品。而新业务的开展又极度依赖收购扩张,一旦收购的资产无法实现增长,就会拖累蒙牛的业绩表现。
乳业的内卷也在不断加剧,其他乳企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竞争加剧下,蒙牛的新业务增长能够撑起新蒙牛的野心吗?
尽管如此,高额的营销费用,并没有给蒙牛带来更好的业绩表现,其液态奶业务不仅临近天花板,“第二增长曲线”也仍不明朗。
世界杯已然结束,但在这轮营销中,蒙牛可谓是赚的盆满钵满,赢得了一波好评。虽然体育营销一直是蒙牛的传统,从冬奥会的谷爱凌、到世界杯的梅西,蒙牛一路高歌猛进,不过高额的赞助费、广告费,也让蒙牛背负不少压力。
有相关数据显示,本届世界杯蒙牛赞助费高达6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近4.2亿元。虽然蒙牛此前曾表示,将投入20亿用于赛事营销,可在上半年收入增速放缓、受疫情压制等诸多影响下,华泰证券认为四季度以来终端客流量减少,蒙牛销售收入增速预计承压。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2021年起,蒙牛便成为中国足协中国之队的主要合作伙伴。除了足球外,蒙牛的体育营销还渗透到了篮球、田径、游泳、自行车及击剑等领域。2022年,蒙牛又因为宣布重奖女足1000万元、提前签约的谷爱凌而吸睛无数。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蒙牛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88.33亿元、215.36亿元、215.41亿元和234.88亿元,其中广告及宣传费用分别为70.06亿元、85亿元、68.03亿元和72.08亿元,最近三年合计广告及宣传费用达225.11亿元。
尽管如此,高额的营销费用,并没有给蒙牛带来更好的业绩表现,其液态奶业务不仅临近天花板,“第二增长曲线”也仍不明朗,蒙牛又该如何突出重围,实现增长?
虽然蒙牛的第三季度财报还未发布,但从其半年报中仍可窥得一二。2022年上半年,蒙牛实现营收477.2亿元,同比增长4%;毛利润为174.59亿元,同比微降0.5%;归母净利润37.5亿元,同比增长27.3%。剔除掉一次性收益后,公司实现净利润29.77亿元,同比仅增加1%。
对此,蒙牛也在财报中表示,2022年上半年,受国内新冠疫情影响,物流效率下降、卖场客流减少;全球市场通货膨胀攀升、原料成本上涨,“为乳业带来短期挑战”。国联证券则认为,受疫情反复、渠道积极性下滑、终端消费场景缺失等负面因素影响,蒙牛的营收增速略有回落。
销售承压之下,蒙牛还面临毛利率下滑的挑战。财报显示,受期内原辅材料平均价格上涨,及增加厂房和生产设备投产所产生的折旧费用增加,蒙牛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滑1.6个百分点至36.6%。
而从蒙牛最为倚重的液态奶业务来看,2022年上半年营收396.65亿元,占蒙牛总收入的83.1%。虽然比去年的394.48亿元微增0.55%,但增速却远低于去年同期的21.1%。对比伊利来看,其液态奶业务上半年营收为428.92亿,占总营收的67.59%。
不仅如此,蒙牛的常温酸、乳饮料由于消费场景缺失、人员流动性减弱,营收下滑接近20%;奶粉业务方面,上半年受出生人口减少及疫情相关的影响,营收仅为18.94亿元,同比下滑25.6%。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中国液态奶产量为2580.1万吨,同比仅增长9.6%。不可否认的是,液态奶赛道整体已经进入了存量市场,其市场渠道渗透率也已基本饱和,尽管蒙牛推出了特仑苏的高端线以及鲜奶赛道,但要想要突破液态奶的市场上线,仍较为困难,蒙牛或许需要押注新的筹码。
随着液态奶市场竞争的加剧,认养一头牛、麦趣尔、君乐宝等品牌的持续发力,蒙牛亟需找到新的增长点。而未来有可能成为蒙牛“第二增长曲线”的只有冰淇淋业务、奶酪业务与奶粉业务。
以冰淇淋业务来看,蒙牛上半年实现收入39.04亿元,同比增长29.96%,增速可观。尤其是与茅台的联动,更是对蒙牛冰淇淋业务营收带来大幅度拉动。但对于季节性产品,“茅台冰淇淋”IP的热度与高增长趋势毕竟难以持续,只能为蒙牛带来暂时性的业绩增长。
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包括奶酪业务在内的蒙牛其他收入为22.6亿元,约为去年的2.5倍。以蒙牛持股、市占率第一的妙可蓝多来说,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5.9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4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03%。
不过,以奶酪为主的其他业务仅占蒙牛总营收的4.7%。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我国奶酪零售市场规模仅有122.7亿元,再加上伊利、百吉福等新老玩家交替的竞争格局,仅靠奶酪业务着实难以支撑蒙牛的未来。
而蒙牛的奶粉业务,也没能帮其打赢翻身仗。2022年上半年,蒙牛奶粉业务的收入为18.9亿元,同比下滑25.6%,处境并不乐观。尽管蒙牛一直在斥巨资完成奶粉领域的收购,但不管是雅士利、多美滋还是贝拉米,都没能给蒙牛带来相应的回报。对雅士利的经营不善,更是导致了蒙牛在2016年进行了22.54亿元的商誉减值,这使得蒙牛当年的净利润由盈转亏。
反观其他乳企品牌,飞鹤乳业2021全年收入高达227.76亿元,归母净利润高达68.71亿元,毛利率高达70.28%;伊利也因在奶粉业务层面的加码,使其2022年上半年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0.71亿元,同比增长58.28%。也就是说,如若奶粉业务做好了,能为乳业的毛利率、净利润带来不小的拉动。
近几年来,中国乳业市场高端品牌的“群雄逐鹿”愈演愈烈。
前有伊利收购安慕希,推出顶配版有机牛奶,后有新势力品牌认养一头牛,推出冷藏娟姗牛乳,进军高端产品线,更不要说新乳业、辉山乳业、燕塘乳业等各种玩家的先后入局,带来了各种眼花缭乱的新概念:草饲牛奶、零乳糖、超滤技术等等。
蒙牛也丝毫不肯放松,紧盯快速增长的少糖、0糖低温酸奶品类市场。今年上半年,蒙牛先后上市了优益C100g0蔗糖新品、益生菌新品每日颜值&每日轻盈,以及布局0蔗糖赛道和益生菌粉功能赛道。8月,蒙牛则又发布公告称,完成一项低温业务合营公司的收购案,拟私有化雅士利国际。
除了频繁推出新的产品线,各大乳企更是致力于推动数智化转型升级,扩大“鲜半径”的覆盖面。比如新乳业,在上游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能化的饲养环境,提升牧场生产效率和鲜奶质量;下游则整合全域数字化用户,打通线上线下渠道,精准触达各个阶段的用户。
不可否认,数字化已经成为乳企的必经之路,不管是未来应对农畜牧业产业链繁杂的问题,还是应对终端服务业态,乳企都需要增强自身水平,不断试错和摸索,或许才能维持其自身吸引力,与当下年轻人更好的融合。